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详解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深层关系 二

    信息发布者:huyouchu
    2017-06-14 12:05:06   转载

    尔后,朱德打听到有个旅欧支部在法国,他意念强烈,立刻远渡重洋前往法国入党,从巴黎到马赛,寻至法国支部,却被告知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张申府去了柏林,朱德再次追赶党的脚步,乘车赶至柏林,终于在柏林千里圆梦入党。

    南昌起义中“打杂”:灌醉驻军团长,冲前殿后防滇军

    入党后朱德在德国学习,不久被从柏林驱逐出境,他转至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奠基人,大家总以为朱德是南昌起义重要负责人,但是实际上南昌起义的领导班子里根本没有朱德。

    关键的原因是朱德带领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人数太少。与叶挺十一军8个团,贺龙二十军6个团相比,朱德只带领了相当于南昌市公安局不到500人的队伍,雪上加霜的是这不到500人的队伍都上了年纪成家立业有了牵挂,且不是专业受训的野战部队,以至于在南昌起义南下之时,这支队伍一哄而散,全部逃离,朱德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因此无法在南昌起义中谋得重要位置。周恩来当时评价朱德说“朱德是一位很好的参谋和向导。”陈毅也说:“朱老总在南昌起义中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南昌起义当天,大家都忙着指挥调动部队,而朱德领到的任务只是灌醉当地驻军的两个团长;起义部队南下,朱德被指派在前面开路,这是因为周恩来考虑到当起义部队穿过江西之时,前面会有滇军把守,而朱德曾是滇军旅长与滇军相熟,可为起义军开路,如果是重要领导人,又怎会放在最前沿最危险处呢?同理,进入广东后又让朱德末尾殿后,以便与追击的滇军周旋。可见实际上,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朱德整个南昌起义中都是在做“打杂”的事。

    历史转折:借兵死守三河坝殿后,但主力部队全军覆没

    后召开的三河坝会议,这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重要节点,也成为了朱德人生的转折点,三河坝会议决定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带领两万主力南下作战,建立新的根据地,朱德带领原属叶挺的25师3000多人负责留在三河坝殿后,顶住敌人追击3天3夜。整个南昌起义中,朱德就获得了这三天的指挥权,正是这三天使朱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终身总司令。

    三天里,朱德率部完成了任务,损失六七百人,还剩两千多人,正收拢部队与主力会和时,一位连长匆匆跑回,朱德没想到主力已全军覆没,当时的领导人全部分散突围,自己手上的两千多人成了最后的火种。

    闻讯,犹如晴天霹雳,部队大乱,军心涣散。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是朱德,他高喊:“不要散,我们有人有枪,我们一定有办法。”根据当时的老同志后来回忆,当时朱德也是“勉强”稳住军心,“大家想看看他究竟有何办法,实在没有办法了,我们再解散。”消息太过突然,士兵都茫然无措,只有跟着朱德寻一条出路。

    8月的南昌犹如火炉之地,士兵们都着短衣短裤,一直走到10月底依然只能着短衣短裤,因为没有补给,部队越走,人越少。从2000多人走到江西安远天心圩只余了800多人。此时,中央接到报告“师长团长均皆逃跑,各营连长亦多离开,师级以上干部只剩朱德一人,政工干部一个不剩。

    团级军事干部只剩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陈毅,队伍成一哄而散之势。”当时的干部离散不算叛逃。由今回首,真是中国革命千钧一发之际,若是这800人散了,南昌起义的队伍便是片甲不留。武装斗争绝不可能胜利。

    力挽狂澜留住800将士:我们就是今天俄国的1905年

    正是这危难之间,朱德站了出来,就在稻田的一个土坎子上,高声说:“大革命失败了,我们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了,1907他们成功了,我们今天就是俄国人的1905,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属于我们的1907。”据台下官兵回忆,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所谓的1905与1907究竟是什么。

    但是,就是在朱德的激情与信心中火焰一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在那一个时刻,没有人相信革命还能成功,就是这一位曾经被陈独秀认为是军阀的旧军人仍然坚持相信革命一定能成功。这800人是丢了魂的队伍,正是朱德给了他们一个魂。陈毅回忆道:“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在群众情绪降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前途。这是总司令伟大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澜,这支800人的队伍没有人能想到22年之后百万雄师过大江,但每一个留下来的人都从朱德身上感受到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念。我们从不反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是在关键时刻,领导人的信念当是中流砥柱。群众可以如树叶随风摇曳,但是领导人必须如树干般岿然不动。

    如同朱德这样坚如磐石,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才是合格的领导人。南昌起义虽然遗憾告败,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使得原来那个“打杂”的朱德的价值全然展现,也就是“危机毁灭权威,危机诞生权威”的真实写照。

    谭震林回忆:800人队伍上山后决定了井冈山的实力

    就在那支800人的队伍中,诞生了日后的新中国军队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埋葬蒋家王朝的基本军力贯穿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最主要的指挥者——东北战场林彪,华东战区主将陈毅、粟裕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中脱颖而出: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十大元帅之三林彪,十大元帅之六陈毅,十大大将之首粟裕。

    古语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800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核心战斗力的发源。解放后谭震林同志有段非常珍贵的回忆,“假如朱老总不把南昌起义队伍拉上井冈山,光凭我们秋收暴动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

    秋收起义的队伍多由工人、学生组成,战斗力弱,很难去打赢战斗;而南昌起义的队伍不同,士兵均由黄埔军校毕业,士兵清一色北伐铁军的队伍,井冈山自此战力大增。朱德在其中居功至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这样评价朱德:八一南昌起义的队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保存下来,朱德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人的一生纵然漫长,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而朱德正是在关键时刻把握了机会,使之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魂。朱德的坚决的斗争精神、必胜的革命信念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韧性。

    周恩来:关键时刻数次决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最大幸运就在于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组成的领导班子。周恩来名望甚高,虽然有人曾想借晚年诋毁他的作用,但我认为是无法做到的。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中最早摸到枪杆子者,他拥有高超的协调能力,远见卓识,他的凝聚力如同激光一样远射,并且在关键时刻坚守最高原则——追求革命的胜利。

    处理朱毛分歧不偏不倚:毛泽东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曾评价:“中国共产党懂得直接准备战争组织军队的重要性是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的”即从周恩来开始。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军事部长,中共中央军事部长他成立了中共第一支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后扩建为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朱毛会师后产生了很大矛盾,简单来讲,关键就在于军队指挥是应该集权还是分权。毛泽东主张集权——由一人指挥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带来的队伍,朱德主张分权——分别指挥各自的队伍,相互配合。陈毅从中调和,但陈毅本身更赞同朱德分权配合的方式,陈毅借红四军大会通过批评朱、毛两人,以达成新的团结,他批评毛泽东有七点错误,朱德有三点错误,结果红四军选举,朱、毛两位主帅双双落选,陈毅反而当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

    陈毅只得向在上海的中央汇报新四军矛盾并提议:中央如派人,朱、毛都可离开;中央如不能派人,毛可先走,朱可暂留工作。而中央主要负责人之一就是周恩来,周恩来闻讯不仅没有支持交情深厚且一同赴法勤工俭学的陈毅,以及亲自介绍入党,在南昌起义中的下级——朱德,反而支持了曾反对过自己起草的“二月来信”的毛泽东,并指出毛泽东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